遇見星沙風光,探秘文旅融合“星沙樣本”。
近年來,湖南省長沙縣以聚力打造
文旅融合樣板區為目標,通過盤活紅色旅游資源、工業旅游資源,依托綠水青山,以更實的舉措讓文旅融合樣板區建設進入快車道,加快推進文旅深度融合轉型,讓文旅融合發展更堅韌強勁。
2021年,長沙縣緊緊圍繞文旅融合做文章,建成文體旅融合示范點4個、文體旅融合示范村10個。根據長沙縣智慧文旅產業運行監測平臺運營商信令數據,長沙縣接待游客2101萬人次,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97.62億元,獲評“中國文旅融合發展示范縣”“中國鄉村旅游發展名縣”。
01
紅色為魂 賦能熱土星沙
十步之內,必有芳草。
長沙縣是全國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,紅色人物燦若星辰,驕陽風骨楊開慧、斷腸明志陳樹湘、“國歌之父”田漢、“三讓”將軍許光達……紅色熱土上的每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、革命文物舊址、紅色旅游景點,宛若一部部歷史教科書、一座座紅色基因庫。
7月,長沙縣2022年紅色文化旅游節在開慧鎮開啟大幕。楊開慧紀念館前大巴如云,游人如織。特色綜合性國防教育基地華星通航承辦的大國重器展展出了坦克、裝甲車、導彈車等武器裝備,直升機帶著游客在藍天體驗“飛”一般的快樂。開慧鎮紅色旅游的火爆,僅僅是全縣旅游的一個縮影。
2021年,長沙縣紅色場館接待團隊4000余個、游客368萬人次。2021年春節長假期間,共接待游客60.5萬人次,實現旅游收入5.2億元。
為挖掘紅色文化、傳承紅色基因、弘揚紅色精神,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從黨史學習教育中汲取砥礪奮進的力量,2022年,長沙縣著手開展《長沙縣紅色旅游總體規劃》及子規劃《北部紅色旅游示范帶概念性規劃》,并在全市率先編制《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規劃綱要》,確保文物保護、管理、利用水平始終走在全省前列。
近年來,長沙縣投資3.72億元對楊開慧、黃興、許光達、繆伯英、陳樹湘、楊立三等故居進行修繕,建設田漢文化園、百熙文化園、陳康白科教實踐基地,讓故居、舊址、遺址等“活”起來,把紅色資源轉化成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“紅色財富”。
在徐特立故居,講解員經常一天接待幾撥團隊,給前來追尋紅色革命記憶的黨員干部上“移動黨課”;周末的田漢文化園古戲樓,經常傳出“小戲骨”們排演湘劇折子戲的歡聲笑語。
長沙縣大力探索“紅色旅游+國防教育+話劇影視+露營+文創+非遺”的無限可能,打造研學游、黨建游、文化體驗游等多種產品,滿足游客的多元需求;擴大對外交流,開通長株潭紅色旅游直通車,赴武漢、南昌舉行推介會,主動融入“湘鄂贛”和“長株潭”等旅游聯盟,打造紅色文化旅游高地。
02
金色為軸 “智造”青春星沙
湖南工業看長沙,長沙工業看星沙。
2021年長沙縣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,綜合實力穩居全國前列,已經踏上高科技智能化產業之路。長沙縣提出,將團結動員全縣持之以恒踐行“三高四新”戰略,朝著率先打造“三個高地”、建設現代化示范區目標奮勇前進。整合工業文化與旅游資源,工業旅游將引領長沙縣旅游業高質量、特色化發展,推進第二、三產業融合升級。
遠大城內,J57小天城鶴立雞群。“這是一棟僅用19天建成的超高層鋼結構建筑,實現了建筑垃圾0廢棄、9度抗震。”前來研學的孩子們聽到工作人員介紹,紛紛嘖嘖稱奇。
遠大工業旅游已名聲在外,廣東、江西的研學團體慕名而來。截至2021年年底,遠大累計接待省內外學生10萬余人次。
一花獨放不是春,百花齊放春滿園。
在三一智聯重卡,游客可以近距離接觸智能化、電動化技術的商品化實車,領略一塊鋼板變成一臺重卡的奇妙之旅;到源品細胞科技,游客可以沉浸式感受干細胞與再生醫學魅力,了解細胞制備到凍存的過程;在金井茶廠,體驗采茶、制茶等項目。
長沙縣已創建市級以上工業示范單點8個,其中省級示范單位6個,初步建成涵蓋科普研學、工業觀光、文旅裝備、商品生產等在內的類型多樣、品質高檔、主題鮮明、內涵豐富的工業旅游產品體系。先后舉辦首屆長沙市長沙縣工業旅游節、長沙縣“夏之戀”工業旅游推廣活動等系列活動,推出以三一重卡、遠大科技、明和光電景點為核心的長沙縣工業旅游精品線路規劃,“工業旅游+”新業態紛紛涌現。
2021年,長沙縣工業旅游企業共接待各類游客突破10萬人次,實現旅游收入2000余萬元,帶動各類商品銷售超過8000余萬元。
當前,長沙縣已制定《長沙縣工業旅游示范片區總體策劃初步方案》《長沙縣工業旅游開發及樣板點打造方案》;與專業研學旅游機構對接探索特色產品開發事宜;指導三一智聯重卡創建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,探索成立工業旅游聯盟等。
03
綠色為底 繪就多彩星沙
經過多年培育,一朵朵立足綠水青山、融合星沙力量的鄉村生態旅游之花正在長沙縣燦爛綻放。
“開車到影珠山桐樂民宿度假,順著游道步行,再到福臨驛站休息,買一些紅薯片,周末來福臨鎮過得很充實。”游客李女士說道。
影珠山下,首創長沙縣鎮級旅游服務和游客集散中心的“福臨驛站”,針對不同群體、不同主題、不同需求開發了個性化的旅游線路和產品,運營首年便實現營收超500萬元。文旅融合讓當初偏僻的小山村蝶變成了文旅小鎮。
生態美帶火鄉村游。在山間、在河畔、在花海,孩子與大人盡情擁抱自然,享受鄉村樂趣。
黃花鎮銀龍村民居門前,數萬株繡球花燦若煙霞,綻放鄉間田野。在此舉辦的長沙縣首屆繡球花文化旅游節從6月持續至10月,銀龍村兩天一晚的“遛娃記”活動格外火爆,親子民宿一到周末就供不應求。
銀龍村游客量從2020年的1.3萬人次增至2021年的23.8萬人次。實現跨越式增長的關鍵是:圍繞休閑、觀光、體驗一體化發展目標,村集體聯合3家文旅企業成立文旅公司,各占股25%,以公司運營模式帶動村域文化和旅游發展,探索出“村集體+骨干文旅企業+全域發展”的“1+3+N”融合發展模式。再通過旅行社,聯合推出親子游線路和產品,實現產業融合,抱團發展。
作為國家級生態縣,長沙縣鄉村旅游多彩綻放,茶旅特色鎮金井、溫泉小鎮路口、農旅種業強鎮春華……鎮鎮有特色。
創新發展鄉村旅游,長沙縣形成了以福臨鎮影珠山景區、開慧國際露營基地、三珍虎園等為代表的鄉村休閑游,打造了江背鎮村落景區一體化運營的‘123’模式、金井鎮村集體+旅游模式、銀龍村“1+3+N”融合發展模式等一批創新模式,為助力鄉村振興、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貢獻力量。
04
文旅融合 譜寫民本情懷
“星沙風光”火爆的背后,處處都是長沙縣委、縣政府“以民為本”的暖服務、巧心思。
長沙縣創新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精準化建設,創建“田漢大舞臺”“雅韻星沙 周末有戲”“書香星沙”等品牌,在圖書館、文化館舉辦講座、展覽、閱讀等文化特色活動,豐富文旅惠民供給。全縣大力拓展城鄉文化空間,完善文旅服務設施,截至2021年,長沙縣建設了19個鎮(街道)綜合文化服務中心、203個村(社區)文體活動室、130余處村級文化廣場、125個市標準化村等文化陣地。一件件文物,讓游客在觸摸長沙縣歷史印記的同時,感悟先輩精神。2022年,長沙縣文保中心與專家在全縣采編數據、建立數據庫,形成“全縣文物點保護區劃數字化成果”,實現全縣不可移動文物信息“一張圖”,讓游客在景區也可以全程感受、共享文物活態魅力。
立足“十四五”新發展階段,長沙縣將以文旅融合賦能“強省會”戰略實施,豐富以長沙為代表的“都市休閑”名片內涵,奮力打造國內知名的都市城郊型旅游目的地和文旅融合樣板區,做精“文旅融合”文章,爭創國家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示范縣。
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和合共生,文化讓旅游更“聚人氣”,旅游讓文化更“接地氣”。根據長沙縣智慧文旅產業運行監測平臺運營商信令數據,截至8月31日,長沙縣今年旅游接待總人數1584.17萬人次,旅游綜合收入156.07億元。星沙文旅,其勢已成。
版權聲明: 該文章出處來源非本站,目的在于傳播,如需轉載,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,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站無關;凡本文章所發布的圖片、視頻等素材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僅供學習與研究,如果侵權,請提供版權證明,以便盡快刪除。